湖北商业航天“箭”步如飞: “向云端”竞逐太空 问苍穹共襄星汉

04-15 09:17   湖北日报  

火箭产业园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航天三江 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崔冬娜

编者按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4月24日是第9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主题为“极目楚天 共襄星汉”。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探寻湖北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今起,湖北日报推出“商业航天上‘新’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月26日,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

“湖北造”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颗技术验证星即将发射。

全国首个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平台,已在30余个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开建,总投资40亿元。

航天产业,喜报频传。近年来,湖北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商业航天产业迅速成长,驶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全省商业航天市场主体快速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

“商业航天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湖北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策源地,通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和产业壮大工程,目前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竞争力全国领先。”4月9日,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群聊”迎新,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形成

近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一发快舟火箭准备运往发射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快舟火箭的配套工作由孝感、荆州、襄阳等地协同完成,进场前的星箭对接工作,可在“对门”的卫星产业园完成,“操作里程”从上千公里缩短至百米内。

瞄准微小卫星快速发射和补网需求,快舟一号甲火箭凭借车载机动发射方式,创下同一型号运载火箭,在同一发射场6小时内连续成功发射的纪录,是国内少有的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均成功执行过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

1月5日,快舟火箭圆满完成2024年中国航天首次发射。

“‘5批20星’连续发射,助力天目一号星座360天内完成基本建设,后3批发射仅用时12天,进一步验证了快舟团队‘快人一步’的高效履约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湖北积极适应商业航天市场发展态势,持续擦亮湖北“快舟”火箭品牌,同时加快推进襄阳、宜昌等地航天产业项目建设。

2020年,我国首个现代化商业火箭产业园,快舟火箭产业园正式投产后,吸引越来越多鄂企加入发射供应链体系,为湖北航天产业协同发展孕育机会。

随着快舟火箭履约任务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阶段,多款新型火箭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所在地武汉市新洲区,武昌船舶重工、华夏精冲等传统产业企业纷纷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工作的方式,加入航天“群聊”,在航天产业带动下实现转型升级。

商业航天技术辐射面广、关联产业多,可以有效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2023年6月,“快舟·锐科激光”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和中国激光两大IP联手,成功谱写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荆楚篇章,激光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快舟多款新型火箭研制。

技术上“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商业航天蕴含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大利器。

湖北拥有11位航天领域院士和团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建立空间信息相关学科,北斗导航、卫星研制、遥感测绘等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在人才储备和创新成果的有力支撑下,湖北积极探索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服务链”,不断研发新技术、创造新模式,沿着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引”“育”结合,湖北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在鄂转化,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一期已引进华为鸿蒙、中科海讯、航天宏图等100多家“链主”和“链创”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

航天三江介绍,该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以组建未来智能创新联合研究院为契机,共同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打造创新型国家级原创技术策源地。

据了解,为满足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提升,航天三江旗下快舟团队持续在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技术上奋力攻关。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与湖北省联合成立航天液体动力湖北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液体发动机冷态试验和热试验能力。

去年底,火箭公司7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顺利完成全系统长程热试车。目前,该公司正加快打造固体、液体、可重复的全谱系“快舟”火箭国际品牌。今年初,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

火箭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车进一步验证了可重复使用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多项关键技术,为后续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提供动力,为“湖北造”火箭满足我国未来低成本、高频次进入空间奠定坚实基础。

卫星制造方面,湖北取得重要突破,正加快推进世界级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已完成首发试验星研制,拟于上半年择机发射。“珞珈”系列卫星取得多项全球首创。

政策利好,鄂企掘金万亿市场

商业航天在产值规模和创新效能上,作为新质生产力产业潜力巨大,对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

“商业航天是航天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商业航天,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信号,意味着政府对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标志着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微对记者说。

2023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商业航天已经被提及。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行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围绕北斗产业,湖北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在北斗算法和应用系统领域进行拓展,扩大湖北北斗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应用。

钱微认为,系列举措体现了国家对航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预示着商业航天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2023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社会资本持续投入,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全年商业发射数量、发射份额、发射成功率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共实施67次航天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全年发射的39%。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政策的明确性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降低了运营不确定性,增强了行业认可度,有助于大力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关注和参与到商业航天领域。”钱微说。

https://img.cjyun.org/a/10087/202404/8bda8633581956601927357d52356159.jpeg

相关阅读